原标题[探索我国唯一的核武器生产单位:使科学家的想法成为现实

在我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发生产机构中,7300多名技能人员犹如科研人员的右臂

他们把科学家的想法变成现实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是我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是以国防尖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为主的集理论、实验、设计、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院。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里聚集了很多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高端科研人员。 但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这些科学家身边,有着在我国核武器开发生产中起着不可缺少作用的技能人才。

“探秘中国核武器生产单位:把科学家想法变现实”

随处可见科研人员和技能人员一起工作的场景

特制的刀片在装置上快速旋转,发出刺耳的声音,音量不大,但给别人带来类似耳鸣的不适感。

在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机械制造技术研究所的实验室里,两名实验者正在专心于一点钻石飞剪这个工程样机的调整。

外行人看不懂,这台看起来很普通的机器其实是中物院自主开发的高精锐设备,应用于国家要点科研项目的建设项目,可以将粗糙的材料表面加工成表面粗糙度纳米级的镜面。

由于该设备的特殊用途,作为我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中物院完全依靠自身实力,自主研制。

夏欢是团队的科学研究者。 和他一起工作的时候,还有技能人员高级技师韩长庆。

为了达到更高的精度,无论做什么实验,调整什么参数,都必须请韩国老师教。 夏欢说。

该系就读于吉林大学,之后在中物院取得研究生学历的科研人员坦言,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他总是向职业学校毕业的韩师傅寻求答案。 夏欢的很多构想,都会通过汉长庆的操作成为现实。

在隔壁实验室的磁流变抛光机床前,科研人员说开发这个设备需要10年,项目组有10多人,包括博士、硕士和3名技能人员。

科学研究者和技能人员一起工作的场景随处可见。 中物院机械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助理徐彦霖表示,这是因为中物院的科研工作者要求很强的工程实现能力。

工程实现能力是指将构思和图纸转化为实际产品。 中物院担负着我国核武器研究、设计、制造、交付部队,承担着退役后无害化解决的全过程任务,要求将研究成果制成产品。 如果产品不能制造,所有的构想都是纸上谈兵。

但是,在尖端的研究项目中,作为工程实现的一环非常专业,不是研究的硕士、博士做的。

在中物院流体物理研究所,为保证7亿元加速器的顺利运行,50多名科研人员和约15名技能人员,共同完成了各项科研任务和设备的运行维护。

工程师王利鸣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个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研究室里,他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一个物理思想怎么实现? 适当的装置和平台需要不断的实验验证,而设计、安装、调试这些装置和平台,需要科研人员和技能人员的不断磨合,需要技能人员的专业操作。 王利鸣所属的研究室主任石金水说。

作为中物院人才队伍管理中枢的人事教育部历来重视管理、科研、技能三个队伍的统筹均衡快速发展。 刘瑞根部长表示,由于核武器的特殊技术要求,所有技术都是极限状态的要求,不能马虎,因此需要一支强大的技能人才队伍来支撑加工制造环节。

“探秘中国核武器生产单位:把科学家想法变现实”

技师和院士一样,是项目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事实上,20世纪60年代中国研制核武器初期,科研人员和技能人员紧密合作的格局在中物院形成。

我记得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武器工程设计专家、研究员徐志磊,20世纪60年代在青海核武器开发基地工作时,在楼上做研究,在楼下抓生产。 科研人员的设计图纸拿到楼下的话,可以请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制作样品和产品。

这种从古代传下来延续到现在。 刘瑞根说,全院7300名技能人员中,约1400人分散在各研究室,他们紧紧围绕着科学家,协助实验室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剩下的技能人员,分布在各个生产现场,通过中物院的分工大系统,对产品进行加工、生产、定型、试验、列装。

作为中物院的重大科研项目,流体物理研究所负责的z箍缩实验平台(简称pts装置)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pts装置研制和突破了激光触发开关、多路同步总线、高能密度传输等关键技术,装置峰值功率达到20tw,电流达到8.4ma,取得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探秘中国核武器生产单位:把科学家想法变现实”

参加项目的30多人的科研团队中,有近10名技能人员。

从实验室人员介绍中,有pts项目发起人、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丁伯南、现任项目负责人、加速器和脉冲功率技术专家、所长邓建军博士、高级技师戴英敏的照片和简历。 技师和院士一样,是项目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越来越多的技能人员通过中物院大系统,间接参与前沿项目。 他们分布在中物院下属的许多研究所。 在这个协同大系统中,他们在另一个层面上扮演着科学家助手的角色。 助理研究员说:“1个设计、2个诊断、6个机械加工、8个靶、9个计算… … 每个角落都有技能者的身影。

“探秘中国核武器生产单位:把科学家想法变现实”

他们认为,各研究所之间相互配合、合作分工,技能人员是合作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被这条链条落下,将直接影响整个医院的科研进程。

徐志磊院士认为,根据研究任务的不同,科学家的助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分布式助手,与科学家面对面熟悉,直接帮助科学家从想法向现实转变。 越来越多的时候,是另一种情况。 也就是说,在较大的科研生产机构中,部门间的合作多于人与人的直接合作,这种正确的分工必然要求专业化极高的团队完成加工制造环节的工作。

“探秘中国核武器生产单位:把科学家想法变现实”

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地充当科学家的助手,技能人员在实现科学家想法的道路上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 徐志磊说。

寻找技能人才的黄金比例[/s2/]

缺乏高技能的人才队伍曾经是科研机构的烦恼。 年9月,中科院院士、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总工程师林尊琪在一次活动中表示,国家重大科学项目出现了高端技能型人才短缺。

他的团队必须在员工中采用面积在0.5平方米以上,重量为6,70公斤的芯片。 山谷中位数要求在0.2~0.25微米之间,芯片的安装方法一直困扰着从事高功率激光研究的优秀学生。

随后,林院士将这项任务交给了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的毕业生邵平。 不到一个月,这所大学的学生找到了新的支持方法,处理了困扰许多优秀学生很久的课题。

这引起了许多院士的共鸣。 林尊琪说,国家大科学项目表面上多由研究型人才演唱主角。 事实上,大科学工程中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跟不上,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物院的实践为上述问题的解答提供了思路。 博物院中流行着科学家的构想、技术人员的蓝图、技能人员的产品这三者不可缺少。

徐志磊院士表示,在中物院事业中,科研、工程开发、制造生产是环环相扣、相互依存的。

数据显示,中物院有8600多名科研人员,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1名。 除了高级科研团队之外,中物院还有约7300名技能人员,是中国核武器研发生产的前沿,将科学家的构想、技术人员的蓝图变为实际的装备和产品。

“探秘中国核武器生产单位:把科学家想法变现实”

在中物院机械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王宝瑞经常强调的数据组为4:6的科研人员和技能人员的人数比例。 在他眼里,4:6是所在人才队伍的黄金比例。

包括国家临时部委负责人在内的许多参观者对中物院技能人才队伍表示羡慕。

即使我们设计得好,如果做得不好,显然会影响科学研究的效果。 王宝瑞表示,所能完成高精锐行业的科研项目,离不开高水平的技能人员。

王宝瑞以国家队标准建设自己的技能人才队伍,仅每年用于训练的资金就达到150多万元。

更让王宝瑞感到自豪的是,机械制造技术研究所是高级人才聚集的地方。 2006年以来,该所从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数控技能大赛赛场引进获奖选手86名,占引进技能人才总数的80%。

在2008年全国数控大会上获奖的孟庆津,在赛场上被机械制造技术研究所人教处副处长李正荣盯上。 之后,他被允许参观中物院,并于第二年与这家尖端科学研究机构签订了合同。

年,工作不到一年的孟庆津在中物院第20届职工职业技能比赛中获得二等奖,这位初级者至此实现了三级跳跃,获得了技师资格。 普通技术人员从初级晋升为工程师通常至少需要15年。

在机械制造技术研究所的代毅党委书记眼中,从大会中选出人的想法是正确的。 他们中的孟庆津,不负众望,在年第五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获得数控车职工群体第一名,获得全国冠军。

徐志磊院士近日赴现场了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并与孟庆津等青年技能员工进行座谈交流。 未来20年,中国将在高级数控机床方面取得长足的快速发展,3d打印、人机交互、无线通信等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制造业。 希望技能人员更多地学习和了解机械工程行业的先进技术,进而完全提高,为更智能、灵活、精准的先进制造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探秘中国核武器生产单位:把科学家想法变现实”

中物院有自己的培训中心,目前迅速发展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定期开展全院性职业技能比赛。

代毅表示,机械制造技术研究所专门为技能人员铺设高速公路。 通过这种促进比赛训练的机制,初级者可以跨越中级者、高级者的水平,直接成为技师。

许多机构基本关闭的高级技师班,在中物院实现了新的突破,高级技师还可以晋升为特级技师。

国家有各类科学技术进步奖,但技能类大奖并不多见。 作为人事教育部部长,刘瑞根表示,中物院必须突破,奖励科学家,奖励优秀技能人才。

在4月刚公布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技改成果奖励暂行办法》中,中物院决定设立技改创新奖,激励做出哪些贡献的技能人员。

因为,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三个队伍,谁都不能落后。 刘瑞根说。

来源:企业之窗

心灵鸡汤:

标题:“探秘中国核武器生产单位:把科学家想法变现实”

地址:http://www.qsxsj.cn/qykx/1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