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29期封面报道
1949年秋,东北三省迎来了热情洋溢的新岁月。
作为抗美援朝的大后方,东北的发动机从未停止过。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前苏联支援建设的156个项目中,50多个落户东北三省,承载着中国“大工业”梦想的哈电集团、单层、一汽、沈飞、东重,牢牢地进入了东北人民的生活。
东北人很自豪。 他们创造了东北工业的繁荣,也成就了东北农业的辉煌。
但是,转眼之间,辉煌的时代过去了,曾经站在潮头的东北三省落后了。 1978年以来的20多年间,东北三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份额下降,工业在全国的排名不断下降。
20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矛盾出现,很多员工失业。 除了体制矛盾外,思想的保守引发了以辽宁为首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备受瞩目的“东北现象”。
“振兴东北的工作一直在为中央领导担忧。 》国务院原振兴东北办公室副主任宋晓梧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面对这种落后的局面,酝酿已久的变革再次将东北推向了历史的舞台。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旧工业基地振兴战术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标志着东北地区等旧工业基地振兴战术的开始实施。 之后,东北地区各省市的振兴计划相继出台。 东北三省已经成为经济不发达地区,踌躇满志,开始了新的飞跃。
在随后的十年里,被纳入吉林、辽宁、黑龙江和2006年的内蒙古东部五盟市,即蒙东地区共同建立了东北经济圈,借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较大快速发展。
十年来,“工业老兵”辽宁浴火重生,“共和国装备部”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衰退、阵痛后,被全世界的同行竞争对手们一见钟情。 但是,它们的创新并不是短期见效的,利润水平低,国产企业品牌不足,各层次的创新和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10年来,工农业齐心协力的吉林省,创造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吉林模式”和“吉林速度”。 长吉图作为开发开放的先导区,将吉林纳入国际视野,但如何破解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之间的矛盾,如何支撑民营经济,城市的快速发展如何打破资源消耗模式,是吉林省今后迫切需要应对的问题。
这十年间,为祖国出口大量原油、原木、原煤、原煤的黑龙江,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时期,各方面水平提高,公司与地方合作,为城市快速发展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黑龙江历来特点产业比大,公司竞争力下降,精益求精。
蒙东地区被纳入东北振兴规划五年来,在以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社会建设、开放合作等为主导的行业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快速发展的势头,但该地区基础薄弱,目前加快快速发展仍然有些体制性、不足
有评论认为,振兴东北不仅是老工业基地的新生,也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快速发展。 东北振兴一词的内涵在经过十年的积淀和快速发展后,在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下显得尤为厚重。
年,正值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术10周年,“东北”再次备受瞩目。 7月8日,国务院作出决定,调整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的组成人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担任小组组长,小组内成员也多由各部委领导组成。
7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年东北地区振兴等老工业基地事业进展情况和年事业重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整个年事业进行了部署。 此次《通知》中表示,与特别重视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相比,发改委将全面推进老工业城市和老工业区的调整改造。
《中国经济周刊》据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介绍,东北振兴计划出台新政策,目前东北各省区签署了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旅游等多个行业的合作协议。
辽宁省“工业老兵”新生:
海外竞争对手从蔑视到敬畏
这里是李志英最喜欢的北二路。 空闲暇的时候,他喜欢开车沿着这条路慢慢前进,从东边的头到西边的头,一边回顾这条街十年来的变化一边走。
李志英是沈阳市铁西区发改委局长,每次他在北二路,这条街的前世都会在他脑海里翻腾,到了天命之年的他还是被这种热情压抑不住。
北二路是沈阳市铁西区有名的街道,曾有37家大型国有公司位于这条街道的两侧,它们共同创造了共和国工业史上第350位,被誉为中国工业的发源地。 十年来,辽宁发生的所有故事,也必须从这条有100多年历史的道路开始。
“掌柜兵”突然老了
直到20世纪90年代,北二路的故事都是辉煌的故事。 这里聚集了机床一厂、机床三厂、锅炉总厂、有色金属总厂、汽车齿轮厂等十多家超大规模公司。
它们在我国工业贫困的时候,创造了许多“第一”。 是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台组合机床、第一台内燃机等。 辽宁省也因此被称为“共和国装备部”,成为中国工业的“先头兵”。
北二路所在的沈阳市铁西区,更是中国工业不可避免的神话。 当时,在装备制造业的圈子里,流传着“全国看东北,东北看沈阳,沈阳看铁西”的说法。 这里曾经是中国规模最大、密集度最高的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基地,被称为“东方规则”。
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北二路的故事变成了酸楚的故事。 这些在中国工业快速发展中立下大功的公司由于各种原因陷入泥潭,大部分公司破产或关门,无法盈利。
香港一家媒体以《下岗之城充满忧愁》为题,全面报道沈阳铁西千多家国有企业亏损95%,30万产业工人在等待13万下岗。
“1996年11月,在一次大会上,在每位与会者分发香肠表示安慰后,我国第一家生产拖拉机的大型国有公司沈阳拖拉机厂就这样宣布破产。 ’李志英当时是铁西区经济发展局局长,与这些公司接触很多,目睹了当时惨淡的景象。 他在《中国经济周刊》中回忆说:“当时,全城流行着‘洗手没有肥皂,工作没有手套,不知道什么时候发工资’的话。”
悲观、无奈、失望、焦急的情绪从沈阳铁西蔓延开来,那一年的“掌柜兵”仿佛一夜之间成了重担的“老兵”。
为什么工业基础特征如此明显的辽宁会进入快速发展的死胡同?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达滞后、旧体制影响根深蒂固、人们对改革缺乏了解等,旧工业基地逐渐失去竞争力,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 》李志英在《中国经济周刊》上解体。
李志英用形象说明了辽宁落后的原因。 “在国家政策面前,南方看到‘绿灯’开得很紧,看到‘黄灯’开得很紧,看到‘红灯’绕道行驶,经济始终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 辽宁怎么样? 看到“绿灯”缓缓行驶,看到“红灯”快速停下,一次又一次错过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多次掉头向南远远落下。 ”。
光辉消失的时候,辽宁这个“工业老兵”站在起伏不定的甲板上等待救援。 要么慢慢死去,要么在涅槃重生。
在铁阵痛中重生
2003年10月,铁西区已是一潭死水的时候,国家启动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术,为铁西区这一百病缠身、且未出世空之间的工业巨人冲破了体制桎梏的漏洞。
为了使铁西区尽快摆脱困境,沈阳市将设立铁西工业区改造办公室(以下称“铁改阀”)。 “最初,关于铁西区的现状,大家都束手无策。 唯一的共识是,铁西区的改造不能再走传统的道路,需要全面创新。 突破的焦点是应对“人去哪里,钱从哪里来”的难题。 》铁西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任铁西区工业改造指挥部副总指挥的王振中在2009年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做了如下发言。
之后,沈阳市政府为铁西区策划了“东迁西建”总体改造方案,将部分老公司从铁西区转移到经济技术开发区,利用市区和郊区形成的土地价差获得资金,帮助老公司布局员工、转换机制、改造技术。
但是,这个方案在实施之初,遭到了很多质疑和反对。 “树一移动死亡,人就能移动生存吗? 而且是几千人的大工厂吗? ! ”
最困难的问题是,当时这些国有企业都由机械工业部直接管理,但沈阳市委没有管理权限,就等级而言,许多国有企业负责人远远高于大部分改造办公室负责人的行政等级,沈阳市委的这个方案几乎没有执行的可能性。
直到中央批准辽宁省委的申请,将这些国企的管理权力下放给市委,方案的实施才有了转机。
事实表明,这个方案可以说是让哪个死去的公司重生的关键。 以沈阳农机工业总公司为例,光是土地价格差这一项,这家企业就拿到了2.4亿元。 其中8000万元用于返还向员工借的钱,5000万元完成员工合并轨道,剩下的1.1亿元进行现场建设、技术改造。
除搬迁公司外,辽宁省经贸委联合省国资委还设立了国有企业改革办公室。 这个部门的首要职能是通过破产重组一点公司,提高竞争力。
李志英说:“可以改造升级的,通过共同重组组建新公司; 没有快速发展前景的将破产解决。 ”2004年前后,沈阳风机(集团)有限企业(以下简称“沈鼓集团”)与沈阳泵股份有限公司、沈阳燃气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战术重组,成立了新沈鼓集团。 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企业和沈阳矿山机械(集团)有限责任企业合并重组为北方重工集团有限企业(以下称为“北方重工”); 沈阳变压器有限责任企业被中国变压器领域第一家上市企业新疆特变电工重组收购。
深刻的变革在铁西区的阵痛中获得了新生。 10年前,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机床”,000410.sz ) )的销售额只有20亿元,10年后,这个数字达到了200多亿。 北方重工的销售额十年也增长了近10倍。 铁西区2002年的财政收入不足4亿,年已超过百亿。
2007年,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公室授予“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及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示范区”称号。
铁西的成功经验被复制到辽宁省其他老工业区,正在被借鉴。 辽宁振兴办公室主任刘强在《中国经济周刊》上表示:“这是铁西区探索的道路,迄今为止成功的例子没有借鉴。 铁西是振兴十年来辽宁体制机制创新的缩影,也是辽宁十年振兴最宝贵的经验。
现在走在北二路上,颓废的阴霾早烟消云散,车辆往来频繁的商业街开始讲述新的故事。
继承制造业的纯粹,
对许多人来说,这十年的增长数字也许不能说是奇迹,但辽宁振兴的真正荣誉不是数字,而是数字背后的意义。
沈鼓集团董事长苏永强告诉记者,对近年来的一些变化,最明显的感受是外国人对辽宁公司态度的变化。 “十年前,国外的装备制造公司‘瞧不起’我们。 五年前,当改革振兴初见成效时,我们开始感受到他们的‘尊敬’; “敬畏”说:“今天,他们把我们当作能够进行同样比赛的对手。”
“我们公司是在装备制造业辛苦工作的‘老黄牛’。 核心技术的突破并不容易,但一旦突破,对国家就有意义了。 空前”刘强说。 东北振兴战术实施10年来,依靠这些“老黄牛”自行开发的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的空白,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盾构机是专门用于隧道挖掘和地铁建设的大型设备,但一直以来我国没有生产盾构机的能力。 任何工程,如果需要盾构机,都必须依赖进口。
2004年,北方重工通过与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生产盾构机的权威公司的技术合作,迅速掌握了世界一流的盾构机生产技术,为武汉长江隧道、青海的饮用水工程提供了我国独有的盾构机。
“我们有了自己的盾构机之后,国外的盾构机就不会很贵了。 以前国外生产的盾构机值7000万元,现在他们的价格下降了一半以上。 ”。 李志英说,以前需要进口机器维修零件,进口零件光报关就需要三个多月。 国产盾构机建成后,才能在家门口处理问题。
沈鼓集团开发生产的64万吨裂解气压缩机组,也使国外产品恢复了原形。 “海外企业吓了一跳。 因为这是顶级的技术。 ”苏永强表示,沈鼓集团一个机组的价格为7000万元,低于进口的一半以上,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
“今天,当大家热衷于寻找‘钱生钱’的门路时,辽宁一如既往地继承了制造业的纯净。 这是辽宁的独特价值,也是辽宁振兴十年来得到的最高注释。 ’看到办公室窗外的现场,李志英感慨万分。
高速增长10年后,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省的第一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所占比重达到31.8%。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面临着利润水平低、创新能力弱、国产企业品牌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这种创新并不是短期有效的,各个层面的创新和调整都是长期的过程。 ”刘强指出。
辽宁在十年间恢复了往日的荣耀和自豪。 刘强在《中国经济周刊》上表明,国家发改委正在组织研究振兴东北新十年的政策文件。 “前十年的振兴政策指导必须以处理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为主,以处理困难为主,新十年的振兴必须以促进变革和升级为主。 ”
数一下东北振兴十年
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
2003—年,东北三省gdp增长轨迹与全国基本一致,但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十年间,三省每年的gdp几乎都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吉林省2007年gdp增长率达到16.1%,年东北三省gdp总额为5.04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9.7%。
人口1万人,人均gdp达到原来,换算成美元为7307美元,超过全国水平( 6100美元)。
社会整体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2004-2008年,东北三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明显,均保持在30%以上,大大超过全国增长率。 振兴战术实施以来,东北三省投资环境改善,政策效果开始显现,招商引资吸引力增强,东北吸引国内外投资洼地效应显现。 2008年,辽宁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万亿元,此后几年,这一数据比黑龙江和吉林的总和要大得多。 2009—年,东北三省社会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减弱,年回升至6.24%,年回升至26.34%。
吉林血气方刚:
吉林速度与长吉图勃兴
很多老一辈的吉林人,比年轻人更能证明自己坐的是“过山车”。 一起掉下来,半生过去了。
现在,他们记得很清楚。 当时,吉林的女儿正在找对象。 对方在国有企业工作是理想的标准。 他们还哀叹说,当时在不同的国有企业之间随意选择工作,导致了各自的命运决裂。
罗昭强很幸运。 1990年,19岁的他被分配到长春客车工厂。 在这家生产全国客车近一半的国有企业中,每月工资60元,罗昭强最大的梦想是工资涨到100元。
当时,罗昭强的生活和长春拖拉机厂、缝纫机厂、柴油机厂、甚至汽车厂(一汽)等许多吉林国企的年轻工人一样,平静而平静。
但是,他没有想到短短五年后工厂的“铁饭碗”会被打破。 生活节奏急剧紧张的罗昭强,嗅到了大改革的气息。 与全员劳动合同制的实施同步,长春客车厂在全国率先宣布部分产品停产,未来开始进入难以想象的整体升级时期。
国有企业创造吉林神速
2002年,东北振兴战术诞生于“前夕”,长春客车厂完成股份制改造,化身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为“长客股份”),成为中国北车集团的中坚力量。
这一年,吉林工业的象征长春一汽完成了“天一再重组”,与企业展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跨国合作。 典型的“大而全”模式的国有企业一汽,迈出了脱胎换骨的第一步。 同年,一汽员工人均年工资上涨近30个百分点。
但是,接下来的2003年,寒流袭来。 订单急剧减少的长客流量,陷入全员休假的不自然境遇。 每月360元,是罗昭强的全部工资收入,三个月上一次班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多。 许多“难以忍受”的工人纷纷离开,主动寻求出路。
暴风雨般的国有企业席卷吉林。 很多人不相信,下班时几千工人像开门放水一样涌出的工厂大门,突然变得冷清了。
2003年10月,东北振兴战术开始实施。 到2005年底,吉林省一年完成了816户、百万人次的重点国有工业公司改革任务,为东北率先完成国有企业攻防、实现振兴的微观经济奠定了基础。 这不仅创造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吉林模式”,也创造了“神速”。
坚守到最后的罗昭强,至今仍感谢自己的选择。 随着我国铁路的大幅高速化和高包车订单的到来,长客股迅速反弹。 短短几年内,现任常客股份首席执行官罗昭强体验了另一个“神速”。 从时速250公里到时速380公里,吉林制造开始不断刷新中国高速列车的最高速度。
国家项目“别人不敢接”
10年来,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长速度始终位居全国前列,而吉林省是东北三省中增长最快的省份。 吉林省财政收入十年增长9倍,工业利润增长近12倍。
随着工业高速增长,作为农业大省,吉林实现了粮食生产9连增、玉米单产10连增,全省外贸进出口额也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
但是,在路上疾驶,吉林并不轻松。 目前,全省经济总量仍徘徊在全国第22位。 “盘子太小”,吉林省选择以规模增量推进质量提高、结构优化。
吉林专家说,就像过去开始民族汽车工业,现在突破中国高铁事业一样,越是最困难的事件,越要交给老工业基地。 很多时候,就像这样的国家级项目一样,“别人不敢接”。
重压之下,要么倒塌,要么壮大自己。 近十年来,吉林省以实际行动呈乘势而上之势,产生了吉林省工业众多的“国家形象”。
今年4月,一汽集团红旗企业品牌以全系车型阵容亮相上海车展,上演“红旗归来”。 中国汽车工业的黄金十年来已经远去,但国内自主企业品牌依然不敢成为领导者。 寻求三线布局的一汽集团将战术重点放在自主企业品牌的再突围上。
作为新中国地铁工业摇篮的长客股,目前在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市场,出口产品数量在全国同领域无人能及。 目前,围绕长客股,新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在长春开设,坐落着世界上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专业化高速车辆制造基地。
同样在国际上刮中国风的,还有吉林的农产品加工业。 2003年以来,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以爆炸式的增长势头超过石油化工行业,成为吉林省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大成、德大等新的技术力量,从代表队晋升为国际队,成为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新锐代表。
吉林省多年积累的产业、技术、人才特征,连同吉林省人民对大工业基地的情感和文化积累,成为新的升旗力量。
资源型城市“干坤大迁徙”
掀起国有企业改革风暴,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推进贫民区改造,突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打开对外开放之门,搞活县域经济……从城市进入广大县域,振兴的视线触及吉林几乎所有的身体,新旧交替的痕迹如此鲜明
特别是对于因资源而兴起、因资源而衰退的小城镇来说,浴火重生之类的变革重生之路,更是惊心动魄。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失业率最高的县区集中在辽源、阜新、抚顺等东北,都是资源型城市,失业率最高的是煤矿工人。
吉林省辽源在原煤产量最高时,曾占全国总产量的4%。 但是,和东北许多安静的小城镇一样,倾囊而出带来的“体力透支”,使辽源迅速陷入资源枯竭、产业兴起、经济停滞。
2005年,辽源被明确为全国5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之一。 产业重建,城市功能重建,生态环境重建,辽源的人们仿佛做了一个悠久华丽的梦,醒来后恍如隔世。 迄今为止,煤炭开采业最高占辽源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但到了年,辽源接续产业反而占工业总产值的近80%,完成了“干坤大迁徙”。
现在的辽源,矿山已经成为地区的中心城市,煤矿塌陷区成为矿山湿地公园,被称为中国梅花鹿之乡、中国琵琶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的辽源,建设了国内第三个云计算中心,辐射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数字城市”建设,
从长吉图瞄准国际市场
辽源转型成功,但不能轻易复制,越来越多的城市在等待新的机遇。
最初由吉林学者们推动,经过20年规划,2009年8月30日,《中国图们江地区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被国务院正式批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以下简称“长吉图”)的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术,
国务院表示,豆满江区域是我国参与东北亚地区合作的重要平台,以吉林省为主体的豆满江区域,在我国沿边开放的框架内具有重要的战术地位,加快豆满江地区的合作开发,是新时期我国提高沿边开放水平,促进边疆繁荣稳定的重要
吉林省确定了长吉图将来发挥的作用。 是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区域、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
《长吉图》能给吉林带来什么? 答案可能就在这三个字里。 从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到现在长春、吉林的整体开放,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城市已经展开了新的大开发进程。 专家认为,抓住这次国家战术开发机遇,充分挖掘现有和潜在的特征,使吉林在特征、功能和特色上成为独一无二的吉林。
吉林瞄准的不仅仅是东北,也不仅仅是东北亚,实际上是整个国际市场。 吉林省将在东北全面振兴的“旗手”的作用下,展示中国融入国际快速发展大潮的新面貌。
未来十年,吉林老工业基地不长,反而血气方刚。
财政收入
2003年至2007年,东北三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但增速仍低于国家水平。 2008年以来,随着东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方法的积极转变,结构矛盾逐渐缓和,经济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由于经济外向度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弱,东北地区全年经济增长仍基本保持着实施振兴战术以来较快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2008—年,东北三省财政收入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出几个百分点。
年比国家财政收入高近8个百分点
进出口贸易额
近十年来,东北三省进出口贸易总额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但对全国的增速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出口贸易总量仅为全国的4%,甚至不及广东省的1/6。
来源:企业之窗
心灵鸡汤:
标题:“东北振兴十年记:海外同行竞争对手从不屑到敬畏”
地址:http://www.qsxsj.cn/qykx/1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