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矸石山捡煤的人
写作/张洁
随着矸石山的综合治理,过去漫长的矸石山逐渐萎缩,与矸石山一起萎缩的还有捡煤人这一特殊群体。 捡煤工住在矿山周围,靠山吃煤,笼子、钩子、头盔、自制护膝、手套、矿灯、军用鞋,是每天在矸石山讨论生活的标配。 多年来,牡丹山消失了很久,走到捡煤人面前继位。 从2003年以来,笔者把照相机对准了在蜻蜓山上捡煤的人。 近三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在没有了蜻蜓山,他们应该去哪里?
6月6日上午9点,艳阳高照、翟国华家低矮的平房客厅有点暗,家具很少,唯一显眼的是老式的彩电。 美丽的翟国华被称为“矸石山之花”。 40岁的她每次捡煤炭回到平顶山六矿矸石山附近的余沟村家里,都会用“丹姿海藻美白洗脸泥”洗脸。 因为用肥皂不能把毛孔里的煤油洗干净。 她和丈夫马国军每天骑摩托车去矸石山捡煤。 夏天,马国军通常在矸石山过一夜,妻子翟国华在早上和傍晚稍凉快的时候去工作。 夫妻有孩子和女儿,大家都在读书。 家里有一亩多的山地,都种着白杨。 在采访期间,马国军一直表示:“今后矸石山架子将被拆除,不再从混凝土中出来。 这项工作不会持续很久。”
发现随着井下选煤技术的进步,与煤矸石一起上井的原煤越来越少。 对这些捡煤人冲击最大的主要因素是煤矸石今后不会再上井了。 许多煤矿已经开始应用煤矸石井下充填技术,将井下采煤时产生的煤矸石破碎后直接充填到采空巷道。
的石山也必须被搬迁改造。 当地的砖厂正好需要煤矸石制的砖,铲车工作时巨响响彻整个石山,重型卡车穿梭在石山脚下。
同样住在余沟村的陶建华已经在矸石山捡了20多年的煤,今年他正好40岁。 他家大门外有两座被雨布覆盖的特别大的煤堆。 现在煤炭市场形势在下跌,他一直在求人,问在矿山什么时候能好转。 以前,靠捡煤和陶建华每月能挣3000多块钱,但长期积压的20吨煤由于最近的委托关系才卖出去。 煤卖不出去,又不能停止捡煤,陶建华很为难,只能把煤带回去堆在空的地上。
昨晚,46岁的陈学在六矿矸石山过了一夜,捡了两筐煤。 一筐才十五元。 他“在矸石山捡了一辈子煤”,但在他的记忆中,两年前煤就越来越卖不出去了。 上个月,陈学只卖2吨煤,现在除了煤矸石什么都捡。 他考虑换工作,但“但是,一直忍耐到这个年龄,没有技术和经营想法,找份看门户的工作也不容易。 还是捡煤也是自由的”最后他选择了留下。
“我完全不能再维持生活了。 几个年轻媳妇逃跑了,一个月不能用1000元以上的钱养家。 ”陶军笑着说。 以前在石山捡煤的最多有100多人,现在不到30人。 为了维持生活,陶军捡了煤,捡了木头和铁丝。 6日晚上,陶军整晚没回来。 六矿矸石山蚊子太多,盖了小屋也睡不着。 只能和朋友戏弄山,等下一辆车出来。
依赖平顶山煤矿的这些矸石山基本上是矿区周边村庄的农民,大多骑摩托车来矸石山。 根据《年平顶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统计公报》,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541元,增长13.6%。 但是,这些捡煤工现在全家上阵,每月收入不到两千元,比几年前大幅下跌,低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山没了,接下来找条路吧。 只能走一步看。 ”说到今后的计划,马国军只好低头抽烟说。
【完】
来源:企业之窗
心灵鸡汤:
标题:“末代矸石人”
地址:http://www.qsxsj.cn/qykx/1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