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26字,读完约6分钟
如果算上清朝历史上最穷的京官,刘光第一应该能上榜。
我们之所以认识刘光第,多半是因为他是“戊戌六君子”之一。 因为参加了百日维新,在菜市场被杀了。 而且他也有诗名,是清末维新派有名的爱国诗人。 但是,对于他的经济状况,很少观察。
刘光第是四川人,光绪九年( 1883年)上高中,担任刑部候补主任时,当时只有二十四岁,但当时可以说少年得志。 但奇怪的是,他当进士后一直没去北京当官。 为什么呢? 因为家里太穷了,他无法在北京做官。
清代官员从家乡到北京当官,旅费必须自己出。 传说旧时代雇车长途旅行,消费很少。 另外,到了北京后,没有公房和巴士的待遇,所以必须自己租房和租车,自己购买官服。 花钱的地方太多了,一般人出不去。 所以,到光绪十四年( 1888 ),也就是中进士五年后,他可以得到亲戚的帮助,出发去北京。 他在北京做了10年京官。 在他作为京官职业生涯的最后几个月,刘光首次参与戊戌变法,达到职业生涯的巅峰。 1898年9月5日被授予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行走。 但是,这辉煌的持续时间非常短,9月28日因变法失败而被杀害。
刘光第的京官生活,穷得一塌糊涂。 通常,北京的官员住在城市里,上班下班都很方便,但他住在郊区。 因为他付不起市内很贵的房租。 所以,他在北京西南门外发现了一个废弃的菜园,里面有几间旧房间,很容易收拾好,就住在这里。 当然,史书小心翼翼地说,他住在这里是因为他不想在北京市内呼吸2.5厘米。 “君恶京师尘土乱哄哄的,在西南门外僦废田,有小屋数,篱笆模糊,低头上课。 如果有两三个朋友拜访过,卖白酒,煮芋头麦的食物。 ”
刘光第大家的生活水平很低。 清代京官的收入中,有一种叫“禄米”的实物支付。 是大米。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京官拿到的禄米质量很差,不能吃。 因为管理谷仓地带的官员往往私下出售好米,将坏米偷运进仓库以满足数量。 发放工资米时,谷仓地区的官员“先给发霉的米充值”,但“由于兼作米用,大多会掺入灰和灰尘”。 因为,这一品大佬可能能收到好一点的米。 中下级官员领取的几乎都是被搁置多年的成熟大米。 这些老米“多得不能吃”。 通常,人收到后便宜出售,买的人用作家畜的饲料。 只有刘光是第一家,收到后自己吃了。 刘光第在信中说:“幸哥斋里,所有人都经常吃老米。”“幸哥宅里,人口多的人也能发胖。 另外,有时也可以买小米和红薯贴着米吃……” 由于艰苦的时期持续着,大人和孩子都可以很辛苦。
家里人穿的东西也很旧了。 刘光唯一像样的衣服,穿了就十年了。 “10年来穿一件和服不容易”“除了礼服,工作日全身都不裹一条线”“除了笔墨卷轴以外没有长物”。 其夫人“帐苦于贫困”。 被子和蚊帐满是洞,不是官员的太太,看起来像城市的贫民。 他的孩子们更觉得“拙衣撕破裤子,乞求别人的孩子”,就像要饭的花子一样。 因为住在城外,上下班距离很远,“从公寓到警署要转20里”,因为没有钱坐车,所以平时“走路,但下雨天路上不好的时候偶尔坐车”。 每天走10公里,倒不如说很锻炼身体。
除了市内付不起高房租外,刘光避免住在城外还有另一个原因。 因为那样的话,就不用频繁地交往了。 换句话说,因为可以减少和人在一起的人。 别人家三点两点请吃饭,只有他们一家很少出去交游。 他的妻子在北京呆了十一年,他说:“没有多少普通的宴会和酒食。 他妻子进入所有房子后,已经11年了,恐怕不能离开家和乡下人和家人一起做礼拜。 家中唯一的老仆人守卫门卫,炊事龙头洒水的情况下,所有太太都会带领孩子完成自己的职责。 那个处境艰难,人类无法承受,你那里有怜悯之心。 ”
综合以上情况,刘光第的生活并不比北京普通市民强多少,所以当然应该归为京官中最贫困的一类。 他生活这么贫困,有以下原因。
第一个理由是收入低。 发生了太平天国战争,为了弥补军费的不足,朝廷不得不卖官筹钱,结果官多职少了。 所以刘光到北京后,一直在作为候补工作。 据清代官制介绍,刘光第正途候选人京官,只有正俸,他担任的主事是六品官,国家正薪60两,此外还有60杯杯禄米。 但是,由于财政困难,养老金大多通过折扣支付,刘光第在家中的书中曾说过自己的“养老金50余款”。 除此之外,晚清献官兴起后,官员每年在老乡做保人,每年印银行收入约一百五十两左右,加上五十两工资的银行,刘光每年全部收入二百两左右。 但是,要在北京带家人生活,一个官员每年至少需要600两,所以通常他每年的赤字在400两左右。
第二个原因是刘光第出身非常贫困。
京官的生活水平如何,和家庭背景有关。 一些收入不高的京官在北京也能过上稳定优越的生活。 因为家庭在背后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 比如翁同鲍状元被及第后翰林院选修,每年的工资收入不过一百多两,但他的生活从来没有遇到过窘迫。 翁氏一族长年在北京工作,所以他的父亲翁有当时体仁阁的学士学位,家里资金雄厚。
刘光第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兼小商人家庭。 读《刘光第一集》,爷爷冬天连棉袄都穿不上,整天不愿意靠着邻居家的铁炉旁走。 薰脸很黑,亲戚来了也不知道。 “隆冬的时候衣服还很破,不耐寒的话,会输给邻居家的铁炉坐不下。 脸很黑,因为亲故分不清。 ’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家里的日子也不太好过。 家人两三个月只能吃一次肉。 一次不过几两次。 “家里情况变了,支出很多,弄不到手。 食物经常不买生菜。 2月1日的肉,只能数到2次。 如果中厨煤接不上,弟妹就会捡旁边木店的残渣煮饭。 ”。
刘光点刑部主事因为家境贫寒,无法支撑京官生活的庞大费用,没有进入北京。 后来,他的一位大伯向盐场的绅商刘举臣进贡,认为我们大刘家几百年不出一直入科,好不容易考上了,却没能当官,于是主动每年资助他两银子。 富顺县令陈锡鮓也曾被认为“亦年助百两”。 这样,刘光一在母亲对阕服丧后进入北京当官。 因为自己的消费全靠别人的捐赠,背负着巨额的人情债务,刘光第自然可以节约,不敢发财。
(注)这篇报道是戏剧《秀才与千人斩》的剧照) )。
——一
本文以《大家》的单独原稿为范本,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大家”微信ipress,每天浏览精选文案。
(责任)余江波) ) )。
来源:企业之窗
标题:“晚清最穷官员刘光第”
地址:http://www.qsxsj.cn/qykx/1124.html